思考 快与慢
很久没有看实体书了,想看看读实体书写电子笔记是种什么感觉。
导读
这本书的导读是一个尝试,其意在使用系统 1 能理解的话去调动系统 2 的思考,这也算是一种 费曼学习法,把自己的知识用别人能听懂的方式讲给他们,本质上就是把系统 2 的知识往系统 1 迁移。
老实说,看完序言我就觉得这本书已经值回票价了,因为它清晰的讲述了思考的两种模式。
第一部分: 系统 1 和系统 2
第 1 章:一张愤
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引出了系统 1和系统 2的两个概念。
用缪勒莱耶错觉图道出了解决系统 1 带来的问题: “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认知错觉。
系统 1是无法被关闭的。
所以学习别人的错误能帮我们提高警觉,从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学习他人错误的一个原因。
第 2 章: 电影的主角和配角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系统 1 和系统 2 的重要性问题。
瞳孔是大脑的指示器。
第 3 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控制思想和行为是系统 2 的任务之一。”
ego depletion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容易否定保释申请。”
自信? 我那些接受到的数学训练,是否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没那么自信的人?不对,我接受到的数学训练让我变得对直觉没那么自信。
这里有个逻辑题,想起了 MA4207 的课程,以及以前看过的《逻辑学导论》,什么时候拿起来看看吧。
避免思维上的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心理学家基思 - 斯坦诺维奇认为他们更理性。
第 4 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由 香蕉和呕吐展开的联想。
“联想”的三个原则: 相似性,时空相接,因果关系 -- David Hume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748
这一章讨论的主要是 :“对情境进行的微调怎么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第 5 章: 你的直觉可能只是错觉 Cognitive Ease
Dial measures Cognitive Ease(认知放松度)
曝光效应:The consequences of repeated exposures benefit the organism in its relations to the immediate animate and inanimate environment. They allow the organism to distinguish objects and habitats that are safe from those that are not, and they are the most primitive basis of social attachments. Therefore, they form the basis for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ohesion—the basic sources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tability
这里又讲了一个关于创新的例子, 感觉好熟悉哈哈 The art of impossible#如何训练 creativity 感觉有时间可以再看看 The art of impossible.
这本书还给了示例,感觉蛮有意思的
第 6 章:Norms, surprises and causes
先讲了什么是“Norms” , 中文翻译为常态知识。
用一个故事引入了 Causes
“Fred’s parents arrived late. The caterers were expected soon. Fred was
angry.” You know why Fred was angry, and it is not because the caterers
were expected soon. In your network of associationsmals in co, anger and
lack of punctuality are linked as an effect and its possible cause, but there
is no such link between anger and the idea of expecting caterers. A
coherent story was instantly constructed as you read; you immediately
knew the cause of Fred’s anger. Finding such causal connections is part of
understanding a story and is an automatic operation of System 1. System
2, your conscious self, was offered the causal interpretation and accepted
it.
被广泛接受的 physical Casuality: The commonly accepted wisdom was that we infer
physical causality from repeated observations of correlations among
events.
Michotte had a different idea: he argued that we see causality, just as directly as we see color.
???
Michotte 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即人类对因果关系的感知不依赖于观察事件间的关联性,而是直接感知因果关系,就像直接感知颜色一样。他通过一系列实验演示了这种“因果错觉”,在这些实验中,观察者看到一个物体触碰到另一个物体时,即便知道没有真实的物理接触,仍然会感受到一种因果关系。Michotte 认为,这种因果感知是一种先天的、本能的认知能力,不需要推理或者对因果模式的分析,因此他认为人类在出生时就具备这种对因果关系的直接感知能力。这一观点挑战了之前广泛接受的观点,即因果关系的理解是通过观察事件之间的重复关联而习得的。
需要区分 physical casuality 和 intetional casuality,中文翻译为 物质性/自然性因果 和 意向性 因果。
The prominence of causal intuitions is a recurrent theme in this book because people are prone to apply causal thinking inappropriately, to situations that require statistical reasoning. Statistical thinking derives conclusions about individual cases from properties of categories and ensembles. Unfortunately, System 1 does not have the capability for this mode of reasoning; System 2 can learn to think statistically, but few people receive the necessary training.
第 7 章: A Machine for Jumping to Conclusions
“光环效应”: Halo Effect
不同的先入为主的判断会改变我们的看法,这里因为二者的关键词个性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能完全意识到判断上的不同,现实中基本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
作者的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光环效应?
答案:我们倾向于一致性,如果我们采用了某些方法使得自己能完全隔离之前的判断,那么我们就会因为前后的判断不一致而产生失望和不自信。
所以,相信一个人有时候也是一种对自己不自信的逃避?
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的确,你常会发现: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维模式中。
第 8 章: How we Judge
这一章主要讲“判断”
人们对于“平均的问题”很好回答,但对于“总量”的问题却很难回答。
人们对于“强度”的概念有很清晰的认知。
强度匹配
第 9 章:回答更简单的问题
Target Question 和 Heuristic Question
Heuristic = Eureka
系统 1可以通过强度匹配解决启发式问题来解决目标问题。(但是不一定准确,比如你不喜欢海豚)
引导式的问题
第二部分:启发法和偏见 Heuristics and Biases
第 10 章:小数定律
这一章主要是讲小样本量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的结果不一定能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
第 11 章:锚定效应(Anchors)
作者首先介绍了自己和 Amos 的对于锚定效应的两种不同的解释:
锚定有一种形式,即它是在进行刻意调整时发生的,这也是系统 2 的一种运行模式。还有一种是由启发效应产生的锚定,是系统 1 的一种自主显示模式。
What is the boiling temperature of water at the top of Mount Everest?
看到这个问题,人们会先想到水的沸点是 100 度,然后海拔高的地方沸点低,以此为锚定来调整答案,这就是作者说的“Adjusmnet” 。(Amos 的想法)
作者自己则认为 Anchoring Effect 也是一种 Priming Effect。
第12章: 科学的利用可得性启发
一个问题: 人类在估计某类事物的出现频率究竟是如何做的?
如: 人在60岁之后的离婚概率是多少,某种植物有没有毒。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难: 我们在记忆中搜索这些问题的实例,如果这个搜寻的过程很简单,我们就认为这些事物的发生概率更大。
Info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得性启发): " the ease with which instances come to mind"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like other heuristics of judgment, substitutes one question for another . 这意味着会产生systematic error。
可得性启发的一个用例:在合作团队内,每个人都会因为可得性启发而归因自己,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点。
作者讲了一个实验,大概是要人写12个认为自己很果断的例子,随着写的例子的数量增多,人们愈发认为自己没那果断,图形大概像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